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广汽集团研发体系重构 组织变革加速自主突围

广汽集团研发体系重构 组织变革加速自主突围

广汽集团研发体系重构 组织变革加速自主突围

当电动化浪潮裹挟着智能座舱、800V超充、城市NOA等技术狂飙时,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正在广汽集团内部发酵。7月1日,酝酿三个月的"大研发体系"正式落地,这场涉及万人规模的组织架构重组,揭开了这家华南车企巨头的转型决心——用研发体系的自我革命,应对智能电动时代的生死时速。

研发体系"三院一体"重构

在广汽研究院的玻璃幕墙大楼里,过去按专业划分的底盘所、动力所、电子电器所等传统架构已被彻底打破。重组后的三大技术院构成新的作战单元:整车开发院聚焦产品实现全周期,平台技术院主攻模块化架构开发,造型设计院则强化设计话语权。这种将研发力量从"专业分工"转向"产品导向"的结构调整,实则是向特斯拉、华为等科技企业研发模式的靠拢。

值得注意的是,原属二级部门的产品本部此次升格为一级部门,与三大技术院形成平行架构。内部人士透露,这种设置使产品规划与技术开发形成"双轮驱动"——产品本部负责捕捉市场需求,技术院专注技术转化,改变了过往研发与市场"两张皮"的痼疾。这种调整与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深度契合,项目负责人将同时背负技术指标与商业目标,确保每项技术投入都有明确的市场出口。

IPD变革下的组织阵型

在这场持续半年的组织变革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集团管控模式的转向。将研究院与产品本部共同纳入集团直管体系,意味着广汽正从"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深度转型。某自主品牌研发负责人坦言:"过去各子公司像独立王国,现在集团直接抓研发命脉,这是要打歼灭战的节奏。"

这种转变在岗位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新设立的整车集成开发中心打破传统部门墙,将底盘、车身、三电等专业团队整合为跨职能作战单元。据知情人士透露,某个电动平台开发项目周期已从36个月压缩至28个月,验证节点从7次精简为4次,这种效率提升正是组织变革的直观注脚。

人才机制掀起"鲶鱼效应"

在广汽大厦的人力资源部,一场特殊的竞聘正在改写传统用人逻辑。首席营销官、埃安/传祺等四大业务单元"一把手"职位面向社会开放,这在国企体系中堪称破冰之举。更值得关注的是内部竞聘机制的常态化,某中层干部透露:"现在每个季度都有岗位开放竞聘,能者上成为硬规则。"

这种"内外双轨"的用人机制正引发连锁反应。研发体系已有30%的技术骨干通过竞聘调整岗位,某智能驾驶团队更是引入多位互联网大厂专家。在传祺研究院,90后项目总监开始带队攻坚混动系统开发,这种人才迭代速度在过去难以想象。正如广汽某高管在内部会议所言:"我们要用市场化机制激活组织,让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坐不住。"

自主品牌一体化破局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广汽的刀锋直指自主板块的协同困局。将传祺与埃安的采购、制造体系深度整合,共享三电技术平台,这种"兄弟登山"的协作模式已初见成效。最新数据显示,双品牌共用零部件比例从15%提升至38%,研发成本下降22%。在番禺智能网联产业园,埃安与传祺的工程师们正在联合攻坚800V碳化硅平台,这种协同在过往各自为战的体系下难以实现。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产品开发流程的重构。IPD体系下形成的"铁三角"机制——由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构成的决策单元,正在改变过往层层审批的决策链条。某新能源车型的OTA升级方案,从需求提出到决策落地的时间从45天缩短至12天,这种敏捷性或许将成为广汽应对技术迭代的关键筹码。

写在最后

当行业还在热议"新势力淘汰赛"时,传统车企的自我革命已悄然进入深水区。广汽这场涉及组织架构、人才机制、研发体系的立体化变革,本质是在重构智能电动时代的生存基因。从IPD流程再造到市场化用人机制,从研发体系重塑到自主品牌协同,每一步都在试探国企改革的边界。

在珠江新城的广汽中心,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监控着每个改革节点的进度。这场始于研发体系却不限于研发体系的变革,或许正在书写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颠覆式的推倒重来,而是用组织进化激活传统巨头的创新势能。当大象真正学会跳舞,产业格局的重塑或许会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