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付完定金,新车就降价?提车时发现配置缩水?新能源车主维权难题频现,中消协最新报告揭露行业乱象。
在新能源汽车预售模式盛行的当下,定金纠纷正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高发区。多位消费者反映,在支付5000-20000元不等的定金后,遭遇车辆交付周期超过6个月、实际配置与宣传参数不符等问题。某新势力品牌车主王先生表示:"销售承诺的智能驾驶功能实际需要额外付费开通,当我要求退定时,对方却拿出合同中的'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条款。"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车企采用"定金不退"的格式条款。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当出现车辆减配、延期交付等情况时,消费者完全有权主张退还定金。
2023年上市的某品牌旗舰车型车主李女士发现,提车仅3个月后,厂家就推出续航增加15%、价格降低2万元的同名改款车型。"这就像刚买的新手机立刻变成过时款,但汽车可是二三十万的大宗消费。"这种快速迭代现象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尤为突出,部分品牌甚至保持半年一次大升级的节奏。
这种现象背后是车企的"硬件预埋"策略。通过预装高性能硬件,后续通过OTA升级逐步释放功能,这种模式虽能保持产品竞争力,却导致早期车主产生被"技术背刺"的失落感。行业分析师指出:"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间找到平衡点。"
在中消协接到的投诉中,有38.6%涉及购车补贴纠纷。某地消费者张先生出示的购车合同显示:"享受地方补贴1.8万元(以实际审批为准)",但最终因户籍限制未能获批。更有商家将厂家优惠包装成"政府补贴",或设置苛刻的兑现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后,部分企业仍在使用过期政策进行宣传。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对于"限时补贴""置换立减"等宣传,务必要求商家出具书面承诺,并明确标注补贴来源、兑现条件及时间节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消费纠纷正从"产品质量"向"服务体验"转移。行业专家呼吁建立新能源专属售后标准,将OTA升级计划、硬件迭代周期等纳入购车告知义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更需要擦亮双眼,守住自己的"数字消费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