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江淮巨亏17亿,股价为何逆势飙升?
2025年4月,江淮汽车一纸财报引发行业震动:第一季度净亏损2.23亿元,而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更扩大至17.84亿元,同比暴跌超200%。在营收规模超400亿的背景下,这家老牌车企的利润表上赫然写着“断崖式下跌”四个字。更耐人寻味的是,其股价近一年涨幅却稳居行业榜首——这场冰与火的博弈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
核心指标全线飘绿:2024年江淮汽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28%,至421.1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27.41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超750万元。进入2025年,颓势未止:3月传统燃油车产量同比减少2.56%,销量微降1.71%;新能源乘用车更遭遇“滑铁卢”,3月销量同比暴跌45.59%,一季度累计销量同比下降34.06%。
产能利用率拉响警报:一季度总产量同比减少7.56%,但库存量却较去年同期增长12%,显示终端市场需求疲软。尤其在新能源领域,1368辆的月产量与行业头部企业动辄数万的产能形成刺眼对比,暴露出产线改造滞后、供应链整合效率低下等问题。
错位竞争埋隐患:当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在纯电平台投入超百亿研发时,江淮新能源乘用车一季度仅生产4225辆,同比微降0.38%的数据背后,实则是市场份额的加速流失。其主攻的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正被零跑、哪吒等新势力用全域自研技术疯狂蚕食。
技术路线摇摆之痛:财报中“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链”的表述,暴露了江淮在混动、纯电、氢能等多技术路线上的战略模糊。相较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吉利的雷神动力,江淮至今未推出具有市场辨识度的核心技术平台。
史上最强研发投入:江淮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超200亿元研发资金,计划推出30款以上智能新能源汽车。按2024年研发费用28.7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年均研发投入需提升至40亿元级别,对当前亏损中的企业堪称“生死时速”。
产业链自主化攻坚战: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江淮正试图构建全栈自研能力。其与大众汽车共建的数字化研发中心已启动二期工程,但业内人士指出:“从联合开发到完全自主,至少需要3-5年技术沉淀期。”
股价背离基本面之谜:雪球数据显示,江淮汽车近一年股价累计上涨68%,动态市盈率(PE)达-23.5倍——这在A股市场极为罕见。分析师认为,这反映出投资者对两大预期的博弈:一是大众集团可能增持合资公司股权的传闻;二是安徽省国资委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整合预期。
机构持仓暗藏玄机:截至2025年3月末,社保基金组合新进持仓江淮汽车超2000万股,而QFII持仓量却环比减少42%。这种“内外资分歧”凸显了战略转型期的高度不确定性。
降本增效迫在眉睫:27.41亿元的非经常性亏损中,包含大量固定资产减值计提。关闭冗余产能、优化经销商网络或成当务之急。对比长城汽车通过蜂巢能源实现动力电池成本下降30%的案例,江淮的供应链改革已刻不容缓。
差异化竞争突破口:在商用车领域仍保持6.3%毛利率的江淮,或将资源向新能源轻卡、氢能重卡等细分赛道倾斜。其与康明斯合作的氢燃料电池项目,或成为对抗乘用车困局的关键筹码。
政策红利窗口期:安徽省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条例》明确,将对本土车企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等支持。能否抓住地方产业政策东风,或将决定这场200亿豪赌的成败。
当17.84亿元亏损遇上68%的股价涨幅,江淮汽车正演绎着汽车产业变革期最典型的矛盾叙事。在传统燃油车退潮与新能源红海厮杀的双重夹击下,这家拥有59年历史的老牌车企,能否用200亿研发投入撕开生路?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180天的战略执行中——要么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范本,要么沦为时代巨轮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