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大家有没有想过,价格战真的停止后会怎样?
价格是果,它不是因。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的问题。
导语网通社观察 近日网上有消息称,某头部车企准备叫停价格战,7月起全面取消此前的一口价政策。后经过多方证实,该消息为不实信息。
其实,业内呼吁反内卷、停止价格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但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如果价格战真的突然间停止了,市场会怎样?
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答不上来,或者说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
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价格是果,它不是因。
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中,价格是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导致供求变化的原因。即使是政策干预形成的价格,其本质也是对市场供求或成本因素的被动响应,仍然属于“果”的范畴。
当然了,市场价格形成之后,会通过信号机制影响供求行为,卖得好自然要增产,但这种反馈是“果”对“因”的反作用,价格本身并不会成为“因”。
说白了,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大规模降价、多轮次促销,并非是车企独立驱动经济行为的根本原因,而是多种基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整个市场对于未来供求的预判。
对于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来说,龙头企业的确在价格层面具有标杆作用,但是仅凭一两家企业就想摧毁一个成熟的价格体系,难度极大,最多只会引发局部紊乱或者阶段性的冲击。比如2004年,由上汽通用和南北大众引领的价格战,也就持续了半年左右。
而这一次从2023年初打响的价格战,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半的时间,跨度之大史无前例。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一次的价格战,已经不是车企想停就能停的了,头铁的宝马在去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那些嘴上喊着不打价格战的车企高管们,身体可比嘴巴诚实多了,向自己挥刀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果决。所谓的被迫降价、无奈促销,在我看来只是祸水东引的手段罢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销量焦虑”惹的祸。首先,国家不能允许汽车行业出现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其次,车企也不能接受别人都在涨、自己却下跌的局面。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的总产值早已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支柱,虽然在增加值和综合税收贡献上还是不及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远没有达到替代房地产的水平,但是其拉动经济的“压舱石”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房地产持续下行的背景下。
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747.7万辆和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2025年1-5月,产销分别完成1108万辆和1099.6万辆,同比分别大幅攀升了14.1%和12.6%。
7月1日各大车企发布的上半年销量数据,也基本都是实现了增长,甚至有的品牌还上调了全年销量目标。
数据非常亮眼,乍看之下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先别着急,我们再看一下另外两项数据。
CPI,也就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CPI温和上涨表明消费需求旺盛,过快上涨可能引发 “高通胀” 风险,下跌则意味着消费需求不足,经济活力减弱,收入增长放缓,就业风险上升。
2025年前5个月,我国的CPI分别为:1月上涨0.5,2月下降0.7,3月、4月、5月均下降0.1。如果扣除春节错月影响,2月变为上涨0.1。可即便如此,CPI也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
PPI,也就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行业价格变化总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PPI 上升说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升高,若是持续上升意味着市场需求旺盛。PPI负增长则说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
2025年1-5月,我们的PPI分别为:-2.3、-2.2、-2.5、-2.7、-3.3,连续5个月负增长。前5月平均下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均比去年同期下降2.6%。若是再往前看,我国的PPI实际上已经连续32个月为负。
当CPI和PPI同时为负,且连续为负,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通缩风险,老百姓不敢花钱了,企业降价求生,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遇冷,进入“价格下跌-需求收缩-经济活力下降-价格进一步下跌”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汽车市场还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是不符合常规的。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价格战和补贴的刺激,提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才促成了当下的“繁荣”。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价格战停止,新车价格回到3年前的水平,会不会劝退很多购买力?车市还能否继续保证正增长?当然,我也不敢笃定销量100%会下滑,但是答案还是有迹可循的。
前一阵子,多地宣布暂停受理汽车置换补贴申请业务,一时间引发了业内对于销量的担忧。有经销商就表示,国补暂停之后,卖车更难了。好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很快便给出了回应,表示后续资金会在第三、四季度分批下达,这才安抚了整个市场的焦虑情绪。
再比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一直都是业内默认的一种潜规则,其背后也是车企冲销量的心理在作祟。同时,这也折射出“销量焦虑”之外,行业所处的另一个囚徒困境:产能过剩、库存严重。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最新数据,2025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回看今年上半年,实际上库存预警指数一直位于荣枯线之上,而去年同期的数据还要更高一些。也就是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处在去库存的压力之下。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文称,2025年4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达350万辆,较3月增加了15万辆,较2024年4月增加了12万辆。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价格战,库存量会不会比这还要高?如果叫停了价格战,这些库存车将如何消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2%,相比2023年下降了2.4%。按照正常规律,产能过剩会导致优胜劣汰,但如果这个市场竞争并不充分的话,企业不仅不会倒闭,为了活下去还会疯狂卷价格。
汽车市场的现状不正是如此,由于存在太多的竞争壁垒(行政保护、地方保护),再加上大量资本的非理性涌入,导致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无法正常退出。比如,威马、高合、合创、天际这些我们已经快忘记的车企,实际上都没有彻底倒闭。当市场出清机制失效,价格战便成为唯一的出路。
企业只能卷价格,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下降。
当CPI和PPI同时为负,意味着社会就业收入承压。虽然官方公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下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长,但是从现实的体感温度来看,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寒气已经传导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业的不确定性直接推高了预防性储蓄。今年前5个月,我国居民住户存款增加8.3万亿元,住户存款总额突破160万亿元。在银行利率已经破1的情况下,老百姓仍然在疯狂存钱,说明大家都不太敢花钱了,消费的重要性正在无限后移。
其次,居民财富也在不断缩水,最主要的影响来源就是房价下行。据统计,四大一线城市的房价目前已经回到了2015年、2016年的水平,二、三线城市回撤幅度要更大。即便这两年各地出台了多项救市措施,但依然阻挡不了滚滚向下的车轮。而房价的持续下跌,会通过负向财富效应,直接阻碍了居民消费。
今年前5个月,全国居民新增贷款不足6000亿元,占全部信贷的比重只有5.4%,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贷款减少,除了需求不足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家庭债务过于沉重,已经挤压到了消费端。央行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已突破60%,居民杠杆率在过去十年翻了一倍。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消费信心不足。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8,已经连续25个月低于90。
我们从其他市场也能感受得到明显的消费降级,海底捞推出了22元的工作日自助午餐,入华25年的星巴克首次降价,飞天茅台跌破2000元。与之相对的,山姆的“穷鬼三件套”火了,“廉价”的名创优品年营收破百亿,4块钱的蜜雪冰城门庭若市。大家都说,聪明的中产都已经主动返贫了,这并不是玩笑。
车市也在经历着消费降级。在不久前的一个行业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给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和2025年前5个月,售价10万以下的乘用车销量直线拉升,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18.1%增长至当下的27.2%;售价30万以上的乘用车刚好相反,份额从2023年15.1%降至10.8%。
其实,现在车市跟楼市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整体价格的下降反映出的是市场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纯靠调节政策去摆弄价格是没用的,关键是要提高购买者的人数和支付能力。但是,在一线城市限购的前提下,购买力很难释放出来,一年多给2万个指标就是杯水车薪。
写在最后:
我们都知道,价格战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但是如果没有价格战,一旦车卖不出去了,对整个行业来说同样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后果有可能比价格战更具破坏力。
价格战至少能够通过短期让利维持销量、保住产业链运转,而销量持续低迷则会从根本上动摇行业生存的根基,没人敢承担那样的风险。所以,行业更需要的是替代价格战的破局方式,而不是冒着销量下滑的风险,简单的叫停价格战。
其实,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的利润和利润率都在下降,不只是汽车产业,光伏、钢铁等产业也在打价格战。这些行业破内卷的方式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十大光伏玻璃企业联合宣布自7月起减产30%;水泥行业明确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部分钢厂近期已收到减排限产通知。
当然,汽车产业链的长度不是其他行业可以比的,但是解题的思路大致是相同的。只有从源头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达到供需平衡了,才有可能叫停价格战。总好过一直盯着一两家车企,天天在网上嚷嚷停止价格战,实际上一点用没有。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们的车企有几家愿意主动减产呢?那些好像已经死了但又没彻底死透的企业又能否彻底清出呢?行业加速转型的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新能源的销量在涨,燃油车的销量在跌,但是有谁注意到,二者的产能却没有做到一增一减呢。
所以,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同时还要尽快破除竞争壁垒,让市场充分竞争,进一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只有这样,市场才能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