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以惊人的37.3%增速狂飙,总量突破504.4吉瓦时——这足以驱动数千万辆电动汽车飞驰!但在这场繁荣盛宴中,韩国电池巨头却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5.4个百分点,而中国龙头宁德时代以37.9%的绝对优势稳坐王座。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残酷洗牌:中国厂商如何以价格利剑斩断韩国对手的防线?未来市场又将如何重塑?让我们深入这场无声的战争,揭开背后的战略博弈。
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达到504.4吉瓦时,较去年同期增长37.3%。这一飙升主要源于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快速普及。随着各国碳中和政策加码,消费者对清洁出行的需求激增,带动电池需求水涨船高。例如,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超30%,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贡献了近半的增量。这种增长并非偶然:技术创新推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下降,使得电动汽车价格更亲民。然而,市场整体繁荣背后,却暗藏分化——韩国厂商的份额逆势下滑,揭示出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
韩国三大电池巨头——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它们的合计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水平剧降5.4个百分点,仅剩16.4%。具体来看:
这种下滑源于多重压力。首先,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强势价格竞争挤压了韩国厂商的利润空间。韩国巨头依赖高端市场,但中国产品以低成本高性价比席卷全球,迫使LG等企业不得不降价应战,导致营收承压。其次,供应链瓶颈加剧:全球锂矿短缺推高原材料成本,而韩国厂商在本地化生产上落后于中国对手,无法快速响应需求波动。最后,技术创新滞后——韩国企业虽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布局,但量产进度缓慢,反观中国厂商已在大规模应用中迭代升级。这一跌势若持续,韩国电池业或将失去全球话语权。
中国电池制造商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高歌猛进,其中宁德时代以绝对优势领跑。其电池使用量高达190.9吉瓦时,市场份额37.9%,不仅高于2024年上半年的37.7%,还牢牢占据全球第一宝座。尽管略低于2025年1-5月的38.1%,这微小波动源于季度性调整,而非趋势逆转。宁德时代的成功秘诀在于:
其他中国厂商如比亚迪、中创新航也乘势而上,整体中国阵营份额预计超60%,形成“强者恒强”格局。这种崛起不仅改写市场规则,还引发地缘政治涟漪——欧美正加速本土电池产业扶持,以防中国垄断。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清晰信号:动力电池市场正从“多极争霸”转向“中国主导”。韩国厂商的下滑警示着,单纯依赖技术优势不足以抵御价格风暴;它们亟需转型,如通过联盟或并购提升规模。反观宁德时代,其37.9%的份额虽高,但面临欧美政策反制风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已限制中国电池进口。未来,市场将更重可持续性:固态电池和回收技术成新战场。若韩国能押注创新突围,或可扳回一城;否则,这场暴跌只是更大衰退的前奏。
最终,这场电池战争不仅是企业之争,更是国家战略的缩影。消费者将受益于更低价的电动汽车,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敲响警钟。您认为,韩国巨头能否逆袭?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变革的齿轮,正由每一度电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