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道路上行驶的数百万辆柴油车突然被揭穿为“污染骗子”,整个汽车行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Stellantis集团——这个由标致、雪铁龙等知名品牌组成的巨头——正面临法国政府的严厉调查,被指控在排放测试中欺诈消费者。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大众“柴油门”丑闻的幽灵重现,一个始于2015年的全球性骗局,如今卷土重来,威胁着消费者的钱包、环境的健康,以及汽车业的未来。随着奥迪宣布召回2.4万辆问题车辆,宝马、奔驰等大牌也卷入漩涡,这场风暴正揭示出一个残酷真相:排放作弊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而欧洲市场正成为最大受害者。
Stellantis集团,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旗下拥有标致、雪铁龙、菲亚特等众多品牌,如今却成为法国政府调查的核心对象。法国监管部门指控该集团在部分柴油车型中实施系统性欺诈,通过软件手段在排放测试中作假,以掩盖真实污染水平。具体而言,这些车型在日常行驶中排放的有害氮氧化物(NOx)远超法定限值,但在实验室测试中却“神奇”达标。消费者在购买时被误导,以为车辆环保高效,实则成为污染源的帮凶。这一指控源于内部举报和外部监测数据,法国政府已启动刑事调查,可能导致巨额罚款和召回行动。
Stellantis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集团发言人辩称“所有车辆均符合法规”,但证据显示,其部分柴油引擎搭载了类似大众的“减效装置”——一种只在测试环境下激活的软件,以欺骗检测设备。这不仅损害了品牌声誉,更让数百万欧洲车主陷入不安。标致和雪铁龙作为集团主力,销量占欧洲市场近20%,这意味着欺诈行为可能影响数十万消费者。法国消费者协会已发起集体诉讼,要求赔偿购车损失和精神损害。初步估算,潜在赔偿金额可能高达数亿欧元,但Stellantis尚未公开补偿方案,凸显出企业对责任的逃避。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行业监管的漏洞。欧洲排放标准(如Euro 6)本应严格,但测试程序易被操控。Stellantis的案例暴露了测试与真实驾驶的脱节:车辆在实验室中“表演”环保,上路后却释放超标污染物。这不仅违反欧盟环保法规,还加剧了空气污染危机。据统计,柴油车排放的NOx是城市雾霾的主要元凶,每年导致欧洲数万人早逝。Stellantis的行为因此被视为对公共健康的背叛,法国环保组织呼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包括暂停销售涉事车型。
这场调查只是冰山一角。Stellantis的丑闻源于其前身FCA(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历史问题,该集团在2019年就曾因排放作弊被美国罚款。合并后的新实体本应“洗心革面”,却重蹈覆辙,反映企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短视思维。分析师指出,Stellantis可能面临类似大众的数十亿欧元罚金,甚至高管刑事责任。如果罪名成立,这将动摇投资者信心,导致股价下跌。目前,集团市值已蒸发数十亿欧元,消费者信任度降至冰点——一个曾以创新自诩的巨头,如今沦为欺诈的代名词。
要理解Stellantis的危机,必须回溯到2015年大众“柴油门”事件。那一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揭露了一个惊天骗局:大众在2014年至2015年销售的柴油车上安装了“减效装置”。这种软件能识别测试环境,自动调整引擎性能以降低排放读数,而真实驾驶中排放量飙升10倍以上。丑闻爆发后,大众承认全球1100万辆车辆受影响,包括奥迪、保时捷等子品牌。事件源于EPA的独立检测,其使用真实路测技术(RDE)揭穿了实验室“作弊”。
“柴油门”不仅是一场技术欺诈,更是道德崩盘的象征。大众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在美国,它支付了超过300亿美元的罚款、赔偿和召回费用,包括向车主提供现金补偿和车辆回购。但在欧洲,影响更为深远却补偿不足。约800万辆受影响的柴油车在欧洲销售,但欧盟监管松散,消费者仅获软件更新而非实质赔偿。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公愤:美国车主平均获赔上万美元,而欧洲车主仅得免费升级,无法抵消车辆贬值损失。大众在欧洲的罚款也较轻,总计约20亿欧元,远低于美国水平。
事件的全球涟漪效应巨大。它催生了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如欧盟的RDE测试,要求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达标。然而,这也暴露了行业系统性弱点:车企为追求销量和利润,不惜牺牲诚信。大众CEO马丁·温特科恩因此辞职,多名高管被判刑,但教训似乎未被吸取。后续调查显示,作弊软件早在2006年就开始研发,暗示欺诈文化已渗透多年。环保组织的数据显示,“柴油门”导致额外排放数百万吨CO2和NOx,加剧气候变化和健康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污染每年夺走欧洲50万生命。
大众事件成为汽车业的转折点。它加速了柴油车市场的萎缩:欧洲柴油车份额从2015年的50%降至如今的20%以下。同时,它推动了电动化转型,大众投入巨资研发电动车,但信任修复缓慢。十年过去,“柴油门”余波未平:2023年,德国法院裁定大众需向欧洲消费者赔偿,但金额有限。Stellantis的当前丑闻证明,历史正重演——监管漏洞未被堵住,车企依旧铤而走险。
排放丑闻的全球影响凸显了不平等格局。在美国,大众“柴油门”引发了集体诉讼狂潮,消费者获高额补偿;但在欧洲,800万车主却成“沉默的受害者”。欧盟监管机构行动迟缓,补偿机制缺失,导致车主承担车辆贬值、维修成本甚至健康损害。例如,法国一名标致车主投诉,其柴油车软件更新后性能下降,油耗增加,但Stellantis拒绝赔偿。这种不公源于欧盟法律薄弱:消费者保护法不如美国严厉,且各国执行不一。
欧洲市场的独特地位放大了危机。作为全球最大柴油车市场,欧洲曾占新车销量一半,但排放欺诈使其信誉扫地。数据显示,涉事车辆在日常使用中排放超标,加剧了城市污染。伦敦、巴黎等大都市的NOx水平常年超标,与柴油车直接相关。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报告指出,作弊车辆导致欧洲每年额外排放数万吨污染物,相当于多座燃煤电厂的输出。健康影响触目惊心: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儿童和老人最易受害。政府医疗支出因此激增,但车企却逃避责任。
后续行动暴露了系统性失败。欧盟虽推出“Euro 6d”等新规,但执行不力:测试机构缺乏独立性,车企游说阻挠改革。消费者维权艰难——集体诉讼在欧洲成本高、耗时长。例如,在德国,车主团体耗时五年才赢得对大众的小额赔偿。相比之下,美国通过EPA和司法部强势干预,确保公正。Stellantis的案例中,法国政府虽介入,但补偿前景渺茫。分析师警告,若不改变,欧洲将沦为“欺诈天堂”,消费者信心崩盘将打击整个行业。
更广的经济影响不容忽视。排放丑闻加速了柴油车淘汰,车企转向电动化,但转型成本高昂。Stellantis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但欺诈事件可能延误投资。二手车市场受冲击:涉事车型价值暴跌30%,车主资产缩水。同时,它催生了监管改革呼声。欧盟委员会正推动“绿色新政”,要求车企承担终身排放责任。然而,行动太慢——消费者仍在等待正义,而环境代价持续累积。
奥迪作为大众集团的高端子品牌,在排放丑闻中扮演关键角色。最新动态显示,奥迪被指控在多款柴油车上安装作弊软件,涉及2009年至2013年生产的A7和A8车型,总数达2.4万辆。这些车辆在测试中“伪装”低排放,但真实驾驶中NOx排放超标数倍。奥迪已宣布自愿召回,提供软件修复,但拒绝赔偿车主,引发新一轮不满。
召回事件揭示了作弊技术的进化。调查发现,奥迪软件更“智能”:它能根据方向盘转向、气压等参数判断测试环境,精准作弊。这源于大众集团的共享技术——丑闻始于奥迪工程师的研发。德国交通部的审计确认,涉事车辆违反Type Approval法规。召回过程复杂:车主需返厂更新引擎控制单元,但许多车辆已老旧,更新后可能出现故障。一名英国A8车主反馈,软件升级导致动力减弱,维修费自掏腰包。
奥迪的案例是Stellantis丑闻的预演。它显示,作弊不只限于经济车型,高端市场同样沦陷。奥迪的声誉受损严重——品牌曾以“科技领先”自居,如今却成欺诈象征。2023年,德国检方起诉多名奥迪高管,可能判刑。影响深远:奥迪电动车销量受挫,消费者转向特斯拉等对手。更令人忧心的是,召回范围可能扩大。内部文件显示,更多旧款车型涉嫌疑似软件。奥迪的回应被批“敷衍”,它象征行业对诚信的轻视。
Stellantis和奥迪的丑闻并非孤例。大众“柴油门”后,宝马、奔驰及Stellantis前身FCA相继被曝柴油车存在问题。调查显示,这些车企使用“特调程序标定”——类似作弊软件,在测试中优化排放数据。例如,奔驰部分车型被德国当局查出违规,导致召回;宝马则因软件“漏洞”被罚款。FCA(现Stellantis)在2019年美国诉讼中承认不当行为,支付数亿美元和解。
这种行业性卷入暴露了深层问题:排放作弊曾是“标准操作”。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车企集体走捷径。欧盟报告指出,多家制造商使用“热窗”技术——仅在测试温度下激活减排。道德风险巨大:高管为业绩目标默许欺诈。后果严重:消费者面临健康风险,如NOx暴露关联肺癌;环境代价高昂,作弊车辆碳排放虚报,阻碍气候目标。
影响扩展到整个产业链。供应商如博世被指提供作弊软件,面临诉讼。监管机构加强审查,欧盟启动“排放合规”大检查。未来,车企需投资真实排放技术,否则将失市场份额。信任重建是漫长过程——消费者转向电动车品牌如比亚迪,传统巨头面临生存挑战。
排放门事件是汽车业的警钟。Stellantis、大众和奥迪的丑闻显示,欺诈文化根深蒂固,但变革已启程。欧盟正强化RDE测试,推动“零排放”目标。车企必须摒弃短视,拥抱透明:例如,Stellantis需推出全面补偿计划,奥迪应公开技术细节。消费者应积极维权,加入集体诉讼。
最终,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道德考验。行业需以电动化重塑诚信——否则,信任崩塌将终结一个时代。欧洲消费者和环境 deserve better:一个清洁、公正的汽车未来,始于今天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