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空旷的街道,一辆疾驰的汽车突然失控撞向护栏。方向盘后空无一人。警察抵达现场,责任认定书上的“肇事者”一栏,究竟该填谁的名字?是车主?是远在云端的算法工程师?还是汽车本身?这个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如今随着科技部一纸《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发布,正式摆在了现实面前。它不仅划清了人与机器的责任边界,更将重塑整个自动驾驶产业的未来格局。
一、 责任阶梯:从人类主导到机器担纲
《指引》最核心的突破,在于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为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厘清了责任主体的归属,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责任阶梯:
- L0-L2(辅助驾驶):人类驾驶员是绝对核心。 无论是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还是自动泊车,系统仅提供辅助。驾驶员必须时刻监控环境,随时准备接管。此阶段发生事故,责任主体毫无疑问是人类驾驶员。系统供应商的责任则依据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看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或功能故障。
- L3-L4(有条件自动驾驶):责任开始转移,场景是关键。 这是最具争议的“灰色地带”。《指引》明确指出,责任主体“因具体运行场景而异”。当系统在其设计运行域(ODD)内正常激活并运行时(如高速公路上开启L3级领航功能),责任主体开始向自动驾驶系统倾斜。此时,用户(驾驶员)被允许将注意力从驾驶任务中转移(L3要求随时接管,L4在特定场景下甚至无需接管)。若在此状态下发生事故,责任主体通常指向自动驾驶系统及其背后的研发者、生产者。然而,一旦用户未按系统要求及时接管(如L3在系统提示后未响应),或系统超出其设计运行域运行(如在城市拥堵路段强行开启仅限高速公路的L4功能),责任主体则可能重新回到用户身上。 这种动态划分强调了“场景适配”和“用户合规”的重要性。
- L5(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成为责任主角。 《指引》最具革命性的表述在于L5级别:“责任主体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这意味着在L5车辆的设计运行范围内,系统承担驾驶任务的所有权责。用户从“驾驶员”彻底转变为“乘客”,无需关注驾驶过程,也无须具备驾驶能力。只有在极其特殊的、系统明确要求且用户有能力介入的情况下(例如,系统遭遇极端不可预测故障并请求人工干预),用户才可能承担因自身操作失误导致事故的部分责任。 L5的责任主体明确指向系统本身,其背后的研发主体、生产主体、运营主体将成为法律追责的主要对象。
二、 追责落地:穿透“机器主体”找到“人”与“法人”
明确了“系统”是L3-L5特定场景及L5场景下的主要责任主体,但“系统”本身无法承担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指引》对此给出了关键路径:“应能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等向相关自然人主体或法人主体清晰追责。” 这要求责任链条必须可穿透、可追溯:
- 设计缺陷追责: 如果事故源于算法逻辑错误、传感器感知失效、预期功能安全(SOTIF)不足等设计研发阶段的问题,责任将追溯至研发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
- 制造缺陷追责: 如果事故源于硬件生产质量问题(如芯片故障、线束短路等),责任将指向生产厂商及其质量控制体系。
- 数据与模型问题追责: 涉及训练数据偏差、模型更新错误导致的事故,数据提供方、模型训练方及部署方都可能被追责。
- 运维与更新责任: 对于运营L5 Robotaxi的车队或提供高级自动驾驶服务的平台,若因软件更新错误、车辆维护不当或网络安全管理疏失引发事故,运营方需承担责任。
- 保险机制的配套: 清晰的责任主体划分,为自动驾驶专属保险产品(如产品责任险、网络安全险、运营责任险)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最终的经济赔偿责任,很大程度上将通过保险机制由相关法人主体承担。
三、 破除迷雾:严打虚假宣传,力促透明沟通
《指引》的另一大亮点是直击当前行业乱象,对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提出了明确的伦理要求,旨在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营造清朗环境:
- “实事求是”是红线: 《指引》严令相关主体在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或产品信息时,“坚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不得编造、传播与驾驶自动化系统实际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虚假信息”。这直接针对市场上存在的过度宣传、模糊技术等级边界(如将L2包装为“自动驾驶”)、夸大系统能力范围等现象。例如,将仅在特定高速路段有效的功能宣传为“全场景自动驾驶”,或刻意淡化驾驶员接管义务,都属于触碰红线的行为。
- “明确告知”是义务: 相关主体必须“向社会公众明确告知并清晰阐释驾驶自动化产品的功能分级、使用条件、使用方式等注意事项”。这意味着:
- 功能等级标识必须清晰醒目(如明确标注“L2级辅助驾驶”)。
- ODD(设计运行域)必须详细说明(如:仅限封闭高速公路,时速60-120km/h,白天晴天,车道线清晰等)。
- 驾驶员监控要求必须强制提示(如:双手需轻扶方向盘,视线需关注前方路况)。
- 正确的启用和退出方式必须明确指引。
- 系统的局限性必须坦诚告知(如:无法识别静态障碍物、施工锥桶,恶劣天气性能受限等)。
- “及时澄清”是责任: 面对公众误解或市场上出现的误导性信息,相关主体有责任“及时澄清和纠正”。这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和公关沟通机制,主动发声,避免因信息混乱损害公众信任或引发对技术的恐慌。例如,当某起涉及自动驾驶功能的事故被误读或夸大时,涉事企业或行业组织有义务基于事实进行澄清。
四、 深远影响:重塑行业生态与未来交通
《指引》的出台,其影响远超一份伦理规范文件本身:
- 为立法奠定基础: 这是国内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系统性地界定自动驾驶各等级的责任主体,为后续《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立法(如自动驾驶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策依据和伦理框架。法律空白正在被填补。
- 加速技术路线收敛与L5研发: 明确L5责任主体以系统为主,并强调可追溯追责,将迫使车企和科技公司投入更多资源攻克L4/L5的核心技术难点(尤其是预期功能安全SOTIF和失效可运行性),并建立更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类似“黑匣子”EDR的增强版),以满足未来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的高要求。同时,责任归属的明确也降低了车企推出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风险。
- 推动商业模式变革: 尤其是对L4/L5而言,“责任主体以系统为主”意味着车辆的所有者/使用者(个人车主或出行服务乘客)的责任风险大幅降低。这将极大促进Robotaxi、Robobus、无人配送等新型出行和物流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商业化落地。主机厂和运营平台将承担更大的产品责任和运营风险。
- 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严打虚假宣传和强制要求透明沟通,将有力遏制行业浮夸风,促使企业回归技术本质,让消费者能够基于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购买和使用决策,减少因误导宣传导致的事故风险,保障公众安全与知情权。
- 提升社会信任度: 清晰的规则、透明的信息、可追溯的责任,是公众接受并信任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提。《指引》通过构建伦理规范,努力消除公众疑虑,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社会应用铺平道路。
结语:人机共驾时代的责任罗盘
科技部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规范,更是一部面向智能交通时代的“责任宣言”。它清晰地绘制了从人类驾驶员掌控方向盘,到机器系统承担驾驶重任这一漫长演进过程中的责任地图。L5级“责任主体以系统为主”的明确宣示,是技术跃迁的必然,更是对社会关切的庄严回应——当机器成为驾驶行为的决策者,责任必须如影随形,精准锚定在创造、生产和运营它的“人”与“法人”身上。
与此同时,《指引》对信息真实性和透明沟通的严格要求,如同为喧嚣的市场注入了一剂清醒剂。破除技术迷雾,让消费者在真实认知的基础上做出选择,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对生命权最基本的尊重。
这份《指引》的落地,预示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从野蛮生长的探索期,迈入规则明晰、权责分明的发展新阶段。它为企业划定了研发与商业化的边界,为监管者提供了执法的依据,为消费者构筑了安全的屏障,更为全社会接纳自动驾驶描绘了可信赖的未来图景。责任之锚已然落下,自动驾驶的巨轮,将在伦理与法规的航道中,驶向更广阔也更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