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香港交易广场顶层,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的合并协议在加密传输中完成最终签署。这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文件,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整合行动正式启动——吉利汽车将全盘接收尚未持有的极氪股份,彻底改写两家明星企业的命运轨迹。
这一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被剧烈重塑。根据协议核心条款,吉利汽车将启动对极氪科技剩余全部股份的收购,使其成为吉利汽车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更引人瞩目的是,所有极氪现有股东(除吉利汽车已持有的股份外)被赋予了关键选择权:是直接套现离场,还是转身成为新吉利汽车的股东?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极氪的股票代码“ZK”即将迎来告别时刻,一场备受瞩目的私有化与退市程序已然启动。
一、 协议核心:现金与股权的选择题
- 全资控股目标明确: 吉利汽车此次行动的目标清晰且彻底——收购除其自身已持有股份之外的所有极氪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以及对应的美国存托股份(ADS)。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不再有任何外部公众股东,完全纳入吉利汽车体系。
- 股东的双重选择: 这是本次合并最核心的博弈点,也是赋予极氪原股东(非吉利部分)的关键权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极氪股份持有人将面临抉择:
- 现金对价: 直接获得协议约定的现金金额,彻底退出对极氪(及未来整合后吉利汽车)的投资。
- 股份置换(代价股份): 选择接受吉利汽车新发行的股份,按特定换股比例,将手中的极氪股份转换为吉利汽车的股份,从而成为合并后更强大上市平台——吉利汽车的股东。
- “除外股份”的终结: 协议中定义的“除外极氪股份”(主要指吉利汽车自身已持有的极氪股份)在此次交易中将不参与收购,而是自动注销。这一操作完成后,这些股份在法律和实体意义上都将不复存在,极氪作为独立上市主体的身份也随之彻底消失。
二、 私有化与退市:告别纽交所
- 私有化实质: 此次合并的核心动作,正是吉利汽车对极氪实施的私有化。通过收购所有外部流通股,极氪将从一家公众上市公司,转变为由吉利汽车完全拥有的私人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 必然的退市结果: 私有化交易完成,意味着极氪将不再满足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和公众持股量要求。因此,极氪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正式退市是本次交易的直接且必然结果。其美国存托凭证(ADS)计划也将相应终止。
- 简化结构,统一平台: 私有化并退市,消除了极氪作为独立上市实体带来的复杂治理结构、双重监管合规成本以及潜在的市场估值差异。这为后续更深度的业务整合扫清了障碍。
三、 战略深意:落实《台州宣言》,构建超级航母
本次合并绝非简单的资本运作,其背后是吉利控股集团深思熟虑的战略升级,核心指向2023年发布的《台州宣言》所擘画的蓝图——打造一个更具凝聚力、战斗力的全球科技出行集团。
- 《台州宣言》的关键落子: 《台州宣言》强调了集团内部各品牌间的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与战略聚焦。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合并,正是将宣言精神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旨在解决可能存在的资源分散、内部竞争或战略协调不畅的问题,将力量集中到核心方向。
- 强化协同效应:
- 技术研发: 合并后,极氪在纯电架构(如SEA浩瀚)、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将与吉利汽车庞大的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经验深度整合。避免重复投入,加速尖端技术在全集团产品线的应用落地。
- 供应链与制造: 统一采购议价能力提升,生产资源(尤其是高端电动车产能)得到更优配置,成本控制能力增强。吉利成熟的制造管理经验可助力极氪产品品质与交付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 销售网络与品牌定位: 虽然品牌独立运营预计仍将保持,但后台的资源共享(如用户数据、金融服务、海外渠道拓展支持等)将更加高效。有助于清晰区隔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的定位,形成覆盖更广泛市场的组合拳。
- 补能生态: 极氪在超快充网络(极氪极充)的建设成果,有望更快地惠及吉利体系内其他电动车品牌,加速集团整体补能生态布局。
- 提升创新能力: 整合后的技术团队和研发资源池更为庞大,资金投入更集中,有利于攻克更前沿的技术难题(如下一代高压平台、固态电池集成、高阶智能驾驶),提升整体技术壁垒。
- 增强盈利潜力:
- 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
- 消除集团内交易成本和管理冗余。
- 更高效的资源配置聚焦于高增长、高利润的新能源赛道。
- 资本市场对整合后更清晰、更强大的单一上市平台(吉利汽车)可能给予更高估值溢价。
- 释放可持续发展潜力:
- 财务稳健性: 统一平台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融资能力,为长期技术投入和市场扩张提供更强资金保障。
- 战略敏捷性: 决策链条缩短,内部沟通成本降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更快做出反应和调整。
- 全球竞争力: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尤其是在研发、供应链、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将显著增强吉利集团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与特斯拉及中国其他头部新势力(如比亚迪、蔚来、小鹏)以及国际传统巨头转型(如大众、丰田)竞争的实力。一个涵盖大众化(吉利)、中高端(领克)、豪华智能电动(极氪)的完整品牌矩阵,配合统一强大的后台支撑,其全球竞争力不可小觑。
四、 合并后的新格局与深远影响
- 极氪的新身份: 极氪将作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继续运营。其品牌调性、产品设计、用户运营等面向市场的部分预计将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以维持其高端智能电动科技品牌的定位和用户吸引力。但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财务管控等后端领域,将与吉利汽车实现深度一体化。
- 吉利汽车的转型加速: 对于吉利汽车而言,此次合并是其向“智能电动出行科技企业”转型的关键里程碑。极氪的注入,极大提升了其在高端纯电市场的份额、技术储备和品牌影响力,使吉利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标签更加鲜明,估值逻辑有望向科技公司靠拢。
- 资本市场的聚焦: 投资者将不再需要分别评估吉利汽车和极氪的价值与风险。所有目光将聚焦于整合后的单一上市平台——吉利汽车。其业务构成将更清晰地划分为传统燃油车(吉利、领克的部分车型)、混合动力车(雷神混动系列)和纯电动车(极氪品牌 + 吉利/领克纯电车型)。市场对其整体新能源转型进度、盈利能力改善的预期将成为估值核心。
- 行业格局的重构: 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群雄逐鹿”走向“巨头整合”的重要信号。吉利集团通过此役,整合了旗下最具活力和高端化潜力的纯电品牌,显著提升了其在第一梯队的竞争位势。此举可能加速行业内的其他整合重组,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 投资者的机遇与风险: 对于选择置换股份的原极氪股东,他们押注的是整合后“新吉利汽车”的长期增长潜力。机遇在于分享一个规模更大、资源更协同、覆盖市场更广的科技出行巨头的成长红利。风险则在于整合的顺利程度、协同效应释放的速度、以及整体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带来的挑战。对于选择现金退出的股东,则是一次彻底的获利了结或止损操作。
五、 展望:驶向深蓝的新能源航母
吉利汽车鲸吞极氪,绝非旅程的终点,而是一艘更庞大新能源航母的启航点。将极氪完全纳入麾下,吉利集团在高端智能电动领域拥有了最锋利的“矛”,在主流市场则握有深厚的基础和庞大的用户群。统一的资本平台、整合的研发力量、优化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为这艘航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续航能力。
其战略意图直指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制高点。面对特斯拉的持续领先、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以及国际传统巨头的奋力转型,整合后的吉利集团目标明确:通过极氪树立科技豪华标杆,利用吉利和领克实现规模化普及,最终在销量、技术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上跻身全球顶级玩家行列。
然而,巨舰转向亦非易事。深度整合带来的管理复杂度、不同品牌文化基因的融合、确保极氪独立品牌调性与创新活力不被稀释、以及在激烈价格战中保持整体盈利能力的挑战,都是摆在吉利管理层面前的现实考题。能否将纸面的协同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将决定这艘超级航母最终是破浪前行还是陷入泥潭。
资本市场已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初步的期待,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从单舰对决升级为舰队作战。完成整合的吉利集团,正将其旗下的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编组成一支目标统一的庞大舰队,驶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新能源“深蓝海域”。这场重塑行业格局的并购,其深远影响,将在未来数年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逐渐显现。
据公开资料整理:
-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签署合并协议,收购其剩余全部股份。来源
- 吉利汽车将通过收购进行私有化,股东可选择现金或代价股份。来源
- 此次整合是落实《台州宣言》的关键举措,影响品牌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来源
- 合并后极氪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私有化退市,除外股份注销。来源
- 私有化及合并旨在创建统一上市平台,简化运营,增强全球竞争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