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新能源车企盈利风暴席卷而来!
在2025年中国汽车论坛的璀璨舞台上,标普全球汽车中国轻型车销售预测副总监林怀滨掷出一枚震撼弹:新能源车企的盈利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涌而至!随着产销规模爆发式增长和成本的断崖式下跌,小鹏、零跑、极氪、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即将撕掉“烧钱”标签,迎来集体盈利的黄金时代。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硬数据的预言——零跑汽车仅凭30万辆年销量就实现盈利,彻底颠覆了行业50万辆的旧门槛。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已拉开序幕,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亏损泥潭跃升为利润绿洲,而这仅仅是开始。
林怀滨作为标普全球的权威专家,在论坛上详细阐述了这一盈利趋势的根基。他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进入规模效应主导的新阶段。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千万辆大关,同比增长超过30%,这种爆炸式增长直接催生了成本的大幅优化。供应链整合、生产效率提升和原材料价格回落,共同推动单车成本下降15%-20%。林怀滨特别强调,新势力车企如小鹏和零跑,通过垂直整合和智能化生产,已率先尝到甜头——零跑在年销量不足30万辆时就实现盈利,打破了传统车企设定的50万辆基准线。这证明,盈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林怀滨预测,未来12-18个月内,包括极氪和小米在内的多家车企将陆续公布盈利财报,整个行业将迎来一波“盈利潮”,彻底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认知。
规模化优势是盈利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2025年预计将突破40%,车企的固定成本被摊薄到每辆车上,边际效益显著提升。以零跑汽车为例,其2024年销量达28.5万辆,通过优化电池采购和生产线自动化,将制造成本降低18%,从而在第三季度首次实现净利润转正。这标志着盈利门槛的实质性降低:过去,行业普遍认为年销量50万辆是盈亏平衡点,但技术创新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已将此门槛拉低至30万辆左右。小鹏汽车通过G9和P7车型的热销,销量同比增长50%,成本下降得益于800V高压平台和一体化压铸技术,节省了15%的物料费用。极氪则凭借极氪001的爆款效应,销量突破20万辆,其电池回收体系降低了原材料依赖。小米作为新入局者,SU7车型预售即破10万辆,规模化生产有望在2025年助其快速接近盈利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头部玩家,二线车企如哪吒和岚图也通过区域市场深耕,逐步缩小亏损 gap。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亏损率已从2023年的12%降至5%,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收窄至2%以内。林怀滨分析,这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成熟——电池成本在过去两年下降30%,加上人工智能在制造中的应用,车企能在更小规模下实现盈利。
政策红利为销量提升注入强心剂,成为盈利的加速器。2024年政府推出的以旧换新政策,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提供了强劲支撑。该政策对置换新能源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直接拉动需求增长20%以上。2025年政策持续加码,补贴范围扩大至二手车市场,并新增充电基础设施补贴,预计将推动全年销量突破1200万辆,同比增长25%。林怀滨在论坛上指出,这一政策不仅刺激了短期消费,还优化了市场结构——燃油车淘汰加速,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车企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例如,在政策驱动下,2024年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增长30%,其中小鹏和零跑受益显著,订单量激增40%。政策还带动了产业链协同,地方政府配套建设充电桩网络,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间接提升了品牌忠诚度和复购率。长远看,以旧换新政策与“双碳”目标结合,将巩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为车企盈利创造稳定环境。标普全球预测,2025年政策因素将贡献行业盈利增长的30%,成为新势力车企扭亏为盈的关键推手。
技术创新是盈利的基石,车企通过突破性研发不断挖潜增效。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奇瑞汽车宣布其自研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远超当前液态电池的250Wh/kg,计划2025-2026年提升至600Wh/kg。这意味着续航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同时成本降低20%。林怀滨强调,这类创新不仅提升产品竞争力,还直接压缩制造成本。小鹏的XNGP智能驾驶系统通过OTA升级,减少了硬件依赖,单车节省成本5000元;零跑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整合了模块化设计,降低车重10%,提升能效15%。此外,AI和大数据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优化库存和物流,降本幅度达8%-10%。小米SU7搭载的HyperOS系统,通过软件定义汽车,实现了硬件标准化,预计量产成本比竞品低15%。这些技术突破共同拉低了盈利门槛,林怀滨预测,2025年行业研发投入将增长20%,但回报率更高——每1元研发投入可带来3元的成本节约。创新还延伸到商业模式,如订阅服务和车电分离,为车企开辟新收入流。数据显示,技术驱动的降本增效已占盈利因素的40%,未来两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
新势力车企的盈利前景充满活力,但挑战犹存。小鹏汽车正加速全球化布局,欧洲市场销量2024年翻倍,预计2025年盈利;零跑通过Stellantis合作,共享平台降低成本,目标2025年净利润率达5%。极氪背靠吉利集团,供应链优势明显,2024年亏损收窄至3%,2025年有望盈利。小米作为新玩家,资金雄厚,SU7的性价比策略已初显成效,但需警惕产能爬坡风险。然而,行业并非一片坦途——价格战加剧可能导致利润率承压,2024年多家车企降价10%,但林怀滨认为,规模化将缓冲这一影响。原材料波动和地缘政治因素也是潜在威胁,但政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韧性。展望未来,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盈利元年,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小车企或面临整合。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有望取代燃油车成为主流,盈利常态化。林怀滨的预言不仅点燃了行业希望,更呼吁车企聚焦核心创新:只有持续降本和产品升级,才能在这场盈利风暴中屹立不倒。消费者将受益于更低价格和更优体验,最终推动绿色出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