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韩国汽车业急呼美国下调关税
当美国对韩国汽车征收的关税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首尔上空时,现代和起亚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屏息等待华盛顿的裁决——这场谈判不仅关乎数十亿美元出口,更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格局。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在7月5日与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的密集会谈中,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吁:立即下调或取消针对韩国输美汽车和钢铁产品的关税。这一举动,源自特朗普时代遗留的“对等关税”政策,已让韩国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市场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吕翰九强调,韩方坚定推动韩美制造业合作,以巩固优势互补的供应链,但前提是美方必须在汽车等关键品目上,较中国等竞争国给予韩国优待税率。否则,韩国总统府已紧急行动,决定于8日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反制措施,包括为本土车企注入资金、减税刺激内需,并加速开拓新市场。这场谈判,远非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全球汽车业权力版图的重构序曲——一个决策失误,或将引发连锁反应,波及从底特律到蔚山的千万就业岗位。
吕翰九此次华盛顿之行,标志着韩美贸易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在密集的会谈中,他直接向卢特尼克和格里尔提出,美国应延长“对等关税”豁免期,并最终取消或大幅下调汽车、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税率。这一诉求基于韩国作为美国重要盟友的地位,以及双方在制造业供应链上的深度依存。数据显示,韩国汽车出口占其总出口的8%,而美国是其最大单一市场,年销售额超200亿美元——现代和起亚等品牌在北美市占率达7%,但25%的关税壁垒已导致其成本激增,竞争力被削弱。吕翰九在会谈中重申:“韩美合作不应被关税所阻。我们呼吁在最终协议中,汽车品目获得优于竞争国的待遇。”这并非空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透露,双方已就豁免期延长方案展开磋商,意在为谈判争取时间窗口。然而,美方态度暧昧,格里尔仅表示将“评估韩方提议”,未给出具体承诺,反映出拜登政府在保护本土产业与维系盟友关系间的微妙平衡。
这一谈判背景可追溯至特朗普政府2018年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当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产品征收25%关税,汽车虽未直接列入,但后续措施间接影响了韩国车企。吕翰九的呼吁,实则是对这一不公平体系的挑战——他指出,韩国作为美国半导体和电动车供应链的关键伙伴,理应获得关税优惠。例如,韩国钢铁出口美国年值约50亿美元,关税已导致订单流失;汽车领域更甚,现代汽车报告称,2022年因关税损失超10亿美元利润。谈判桌上,吕翰九还提出韩美制造业合作构想,强调通过共享技术如电池和自动驾驶系统,强化供应链韧性。但美方顾虑本土工会压力,尤其密歇根州等汽车重镇的就业保护诉求,使谈判陷入僵局。韩国媒体分析,若豁免期未获延长,韩国车企可能面临额外10%的惩罚性关税,这将迫使他们加速转移产能至墨西哥或东南亚,引发全球产业链地震。
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韩国总统府反应迅捷。7月5日会谈后,总统尹锡悦立即下令于8日举行高层专门会议,由经济副总理牵头,商讨系统性应对方案。会议焦点将包括:如何减轻关税对韩国GDP的冲击(估计年损失0.5%),以及通过外交渠道重启与美谈判。内部文件显示,政府计划分三步走:短期提供车企资金支持,中期减税刺激内需,长期拓展多元市场。具体措施上,韩国产业部宣布了紧急援助计划,包括为现代、起亚等提供低息贷款和研发补贴,总额约5亿美元;同时,通过消费税减免和购车补贴,提振国内销售,目标是在未来一年内提升本土市场占比至40%。此外,政府承诺助力车企开拓欧盟和东南亚等替代市场,以减少对美依赖——例如,现代已加速在印尼建厂,计划2024年将美国出口占比从60%降至50%。
这些举措源于关税对韩国汽车行业的直接打击。据盖世汽车报告,特朗普关税政策已导致韩国对美汽车出口量下滑15%,2023年上半年亏损额超8亿美元。行业内部,中小供应商首当其冲——一家首尔零部件厂老板坦言:“关税让我们的订单减半,200名员工面临裁员。”现代汽车CEO在内部会议中警告,若关税未下调,将被迫削减北美产能,波及数千岗位。更深层的影响在于电动车转型:韩国是全球电池技术领导者,但美国关税使其电动车成本上升10%,削弱了与特斯拉的竞争。韩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若不干预,2024年行业失业率可能升至5%。政府的经济刺激因此被视为救命稻草——通过减税,预计拉动内需增长2%,同时资金支持将加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例如起亚计划2025年推出三款新电动车型。然而,专家警告,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指出:“长期解决方案在于谈判成功。否则,供应链断裂将引发通胀,推高全球汽车价格。”
韩美关税博弈的涟漪,正扩散至全球汽车生态系统。若美国拒绝下调关税,韩国车企的撤退可能重塑北美市场格局——福特和通用将短期受益,但长期面临供应链短缺,因为韩国提供关键零部件如半导体和电池材料。同时,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可能趁机扩大美国份额,加剧贸易紧张。吕翰九在会谈中强调“较竞争国优待”,正是针对中国;韩国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对美出口税率较低,已抢占韩国市场份额3%。这种失衡可能迫使韩国转向与欧盟强化合作,例如通过近期签署的韩欧自贸协定,提升汽车出口多元化。此外,全球供应链将加速重组——现代已宣布投资50亿美元在越南建厂,以减少关税风险;这趋势若蔓延,将导致制造业从美国回流亚洲,推高全球汽车成本5%-10%。
展望未来,谈判结果取决于多重变量。乐观情景下,美方可能部分妥协,延长豁免期并在年底前达成协议,下调汽车关税至15%以下——这将稳定韩美关系,促进合作项目如联合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悲观预测则指向关税战升级:韩国已准备向WTO申诉,并考虑对美农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可能引发全球贸易冲突。经济学家指出,关键在于拜登政府的中期选举考量;若为争取工会选票而强硬,韩国可能损失惨重。但无论如何,这场博弈突显了汽车业的脆弱性——在电动化浪潮中,关税已不再是孤立问题,而是关乎气候目标和就业安全的全球议题。韩国产业部计划在8月发布白皮书,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公平贸易。最终,韩国的紧急行动和吕翰九的坚定立场,提醒世界:在汽车工业的竞技场上,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共生共赢——否则,消费者将为每一辆车的价格上涨买单。
结语:十字路口的抉择
韩美关税谈判的结局,将书写汽车史新篇章。吕翰九的呼吁不只为了韩国车企的生存,更是对全球化供应链的捍卫——在关税阴影下,现代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正成为时代的警钟。如果华盛顿选择合作,韩美制造业联盟或能引领电动革命;反之,一场贸易风暴将席卷全球。现在,球在美国脚下:下调关税,还是迎接双输?答案,将决定千万人的生活与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