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满电-新能源汽车>自媒体中心>智驾芯变局:上海海思破界重构车规级电子生态

智驾芯变局:上海海思破界重构车规级电子生态

深夜疾驰在高速公路上,指尖划过冰冷的传统液晶中控屏,刺眼的光晕在挡风玻璃上投下恼人的倒影。就在驾驶者皱眉的瞬间,一道深邃纯粹的黑色在眼前铺开,仿佛融入了窗外的夜色,每一个应用图标都如悬浮在宇宙中的星辰般清晰锐利——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上海海思即将为下一代智能座舱带来的OLED显示革命。当传统汽车电子巨头仍在既有赛道角逐时,这家源自中国科技巨擘的芯片设计力量,正以其深厚的联接、音视频、AI及开源鸿蒙技术底蕴,悄然撕开汽车电子竞技场的天花板,从智能显示、感知、车联到电动驱动,一场由“中国芯”驱动的全域智能化风暴已然登陆。

跨界者的技术降维:从消费电子到智能汽车的基因跃迁

上海海思并非汽车电子领域的传统玩家,但这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破局优势。在智能手机、通信设备、音视频编解码等消费电子及基础设施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深耕,为其积累了跨维度的核心竞争力:

  • 超高清视觉处理与低功耗显示驱动: 作为全球领先的显示驱动芯片及图像处理解决方案提供者,其对色彩还原、动态范围、功耗控制的极致追求,为车载OLED显示奠定了性能基石。车规级的严苛环境(宽温域、高可靠性、长寿命)要求,成为其技术向更高维度进化的催化剂。
  • 鸿蒙生态的软硬协同: 深度参与开源鸿蒙(OpenHarmony)生态建设,使其在智能座舱的底层操作系统适配、多设备无缝协同、分布式能力调用上具备先天优势。这为车载显示从单纯的“信息窗口”进化为“全场景交互中枢”提供了关键支撑。
  • AI与感知的融合基因: 在AI处理器、神经网络加速领域的积累,与在激光传感、图像信号处理(ISP)上的长期投入,使其在智能感知方案的开发上能实现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耦合,提升效率与精度。

正是这些跨领域的技术“基因库”,让上海海思在布局汽车电子时,展现出不同于传统Tier1/Tier2的颠覆性视角和整合能力。其战略清晰地锚定四大核心方向:智能车联、智能显示、智能感知、智能电动,构建覆盖汽车智能化核心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矩阵。

智能显示:OLED点亮未来座舱的视觉革命

车载显示正经历从“有”到“优”、从“功能”到“体验”的质变。上海海思瞄准这一趋势,将OLED技术引入高端车显领域,这绝非简单的屏幕升级,而是一次全方位的体验重构:

  • 视觉体验的跃升:

    • 纯粹深邃的黑色与无限对比度: OLED像素自发光特性带来真正的纯黑显示,对比度理论上可达无穷大,在呈现深邃夜空、暗部细节丰富的影像时具有压倒性优势,大幅提升视觉沉浸感。
    • 超广视角与精准色彩: 即使从极端角度观看,色彩和亮度依然保持一致性和准确性,满足车内多座位乘客的观看需求。广色域覆盖(如DCI-P3)带来更丰富、更真实的色彩表现。
    • 极致响应速度: 微秒级的响应时间彻底消除传统LCD的拖影现象,在动态地图导航、高速游戏、UI交互滑动中提供丝滑流畅的视觉体验。
    • 像素级精准控光: 每个像素独立开关和调光,实现极其精细的HDR效果,画面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同时避免LCD背光分区可能带来的光晕问题。
  • 形态与设计的解放:

    • 柔性可弯曲: OLED基板具备柔性特质,可应用于异形曲面屏、可卷曲/可升降屏幕,赋予汽车设计师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打造更具未来感和一体化的座舱内饰。
    • 超薄设计: 结构简单,无需背光模组,显著降低屏幕模组厚度,为座舱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可能。
  • 性能与可靠性的挑战与突破:

    • 车规级可靠性: 上海海思的OLED解决方案必须攻克高温(>85°C)、低温(<-40°C)、长期点亮(如仪表盘)、振动冲击等严苛车规环境下的寿命与稳定性难题。其技术积累将体现在材料选择、像素结构优化、驱动算法抗老化等方面。
    • 功耗优化: 针对深色UI优化、局部点亮等特性,结合其低功耗驱动技术,最大化发挥OLED在显示深色内容时的省电优势,缓解电动车对能耗的敏感度。
    • 阳光可读性与防眩光: 通过提升峰值亮度和先进的抗反射、防眩光涂层技术,确保强光环境下屏幕内容依然清晰可见。

上海海思布局OLED高端车显,目标直指旗舰车型的智能座舱核心交互界面(中控屏、仪表盘、副驾娱乐屏),其意义在于推动车载显示从“够用”走向“极致”,成为高端智能汽车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和用户体验升级的核心支点。

智能感知:13载积淀,dToF激光器构筑精准世界模型

自动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ADAS)的进阶,高度依赖于车辆对周围环境精准、实时的三维感知。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之外,激光雷达(LiDAR)因其高精度三维点云生成能力,被视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眼睛”。而激光雷达的核心,在于其发射端的激光器芯片和接收端的探测器芯片。这正是上海海思深耕13年的“根技术”领域。

上海海思推出的3D传感dToF(直接飞行时间法)解决方案,是其智能感知布局的重磅落子:

  • dToF技术的核心优势:

    • 超高精度测距: 通过直接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被目标反射回来的飞行时间来计算距离,原理直接,理论上精度极高,尤其在中远距离表现优异。
    • 强抗干扰能力: 对环境光(如强烈日光)的干扰不敏感,能够在复杂光照条件下稳定工作。
    • 低功耗潜力: 相比iToF(间接飞行时间法),在达到相同性能时可能具有功耗优势。
    • 多场景适用性: 不仅适用于车载激光雷达,还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导航、智能家居感知、AR/VR交互、手机影像增强(如对焦、背景虚化)等多个领域。
  • 上海海思的“根技术”壁垒:

    • 激光器芯片 (VCSEL / EEL): 拥有设计制造高性能、高可靠性、适合不同功率和波长(如905nm, 1550nm)需求的激光器芯片的能力。车规级激光器需满足极高的温度稳定性、长寿命和抗振要求。
    •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探测器芯片 (SPAD / SiPM): 这是dToF接收端的核心,用于探测极其微弱(单光子级别)的反射光信号。上海海思在此领域的积累,使其能够提供高灵敏度、低噪声、高时间分辨率(皮秒级)的探测器芯片。
    • 系统级封装与集成: 将高性能激光器、探测器与驱动电路、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等集成,提供完整的、经过优化的dToF模组解决方案,提升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客户开发门槛。

上海海思的dToF解决方案,旨在为车载激光雷达厂商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更具成本效益的核心“光芯片”,加速高性能激光雷达在量产车上的普及,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更精准、更鲁棒的深度感知能力,是构建车辆“智慧之眼”的关键基石。

智能车联:从后装切入,流媒体后视镜开启视野革命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前装市场的同时,庞大的后装市场(Aftermarket)同样是技术落地和用户教育的重要阵地。上海海思的技术早已通过后装产品渗透到千万车主的日常驾驶中,其中流媒体后视镜是极具代表性的应用:

  • 流媒体后视镜的价值:

    • 突破物理限制: 传统光学后视镜视野受限于后窗大小、车内乘员/物品遮挡。流媒体后视镜通过车尾广角摄像头采集影像,在镜面屏幕上实时显示,提供无遮挡、超广角(通常>120°)的后方视野,彻底消除盲区。
    • 全天候清晰视野: 在夜间、雨雾天气、强光(后方车辆远光灯)等传统后视镜效果极差的条件下,通过图像增强算法(如HDR、降噪、强光抑制),提供更清晰、更安全的车后视野。
    • 集成多功能: 后装流媒体后视镜往往集成行车记录仪(前后双录)、ADAS辅助预警(车道偏离、前车碰撞)、GPS导航、蓝牙电话、在线娱乐等功能,成为车内的一个智能中枢。
  • 海思技术的关键支撑:

    • 高性能图像处理(ISP): 对摄像头采集的画面进行实时的色彩校正、降噪、宽动态范围(WDR)处理,确保在各种光照条件下输出清晰、真实的视频流。
    • 低延迟视频编解码与传输: 实现摄像头到屏幕的极低延迟(通常要求<100ms)视频传输,保证显示的实时性,避免影响驾驶判断。海思在视频编解码(如H.265)上的优势至关重要。
    • 高集成度芯片方案: 提供集成了CPU、GPU、ISP、编解码器、存储接口等的SoC芯片,满足流媒体后视镜对处理性能和功能集成度的要求,同时控制功耗和成本。
    • AI辅助算法: 支持集成ADAS预警功能,如基于摄像头的车道线识别、前车/行人检测等。

上海海思的技术赋能了大量后装流媒体后视镜品牌,使其产品在画质、流畅度、可靠性上具备竞争力。这不仅验证了其技术在汽车应用场景的成熟度,也为前装市场的深度合作铺平了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用户反馈和场景理解。行车记录仪、车载智慧屏等后装热门产品,同样广泛采用了海思的芯片解决方案,共同推动着汽车智能化在消费端的普及。

智能电动:前瞻布局,SiC电驱卡位高压快充时代

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而提升电动车的核心体验——续航里程缩短焦虑和充电效率,关键在于电驱系统的效率提升和高压平台的应用。上海海思前瞻性地布局电驱SiC(碳化硅)解决方案,剑指下一代高效电驱系统:

  • SiC技术的革命性优势:

    • 超高效率: SiC材料的禁带宽度、热导率、击穿场强均远优于传统硅(Si)基IGBT。SiC功率器件(MOSFET)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更快的开关速度、更小的开关损耗。这意味着电驱系统(尤其是逆变器)的能量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可提升整车续航3-5%甚至更高),同时大幅降低系统发热。
    • 支持高压平台: SiC器件天然适合更高的工作电压(800V甚至更高)。800V高压平台是实现超快充电(如5分钟充电200公里)的关键,能显著缩短充电时间,解决用户核心痛点。SiC是实现800V平台高效、紧凑电驱的必然选择。
    • 高功率密度与小型化: 高效率、高开关频率允许使用更小的无源元件(电感、电容)和散热器,使电驱系统更轻、更小、功率密度更高,有利于整车布局优化和轻量化。
    • 耐高温工作: SiC器件可在更高结温下工作,提升系统鲁棒性,或允许降低散热需求。
  • 上海海思的切入方向: 作为芯片设计公司,上海海思在电驱SiC领域的布局,预计将聚焦于:

    • SiC功率器件设计与模块开发: 设计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车规级SiC MOSFET芯片,并可能提供创新的模块封装解决方案。
    • 先进的门极驱动芯片: SiC MOSFET对门极驱动的要求极为严苛(需高速、大电流驱动,精确控制开关过程以抑制振荡和损耗)。高性能、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的专用门极驱动芯片是发挥SiC优势的关键,也是技术壁垒所在。
    • 系统级控制与保护: 提供与SiC功率器件深度匹配的控制算法、保护策略(过压、过流、短路、过热)等IP或解决方案,确保电驱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上海海思推出电驱SiC解决方案,标志着其正式进军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域。这不仅将完善其在汽车电子领域“智能电动”方向的产品拼图,更是瞄准了电动车发展的下一个制高点——800V高压快充平台。其深厚的模拟与功率芯片设计能力,将在这个技术迭代的关键窗口期接受市场检验,并有望打破该领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局面。

破界者无疆:构建全域智能汽车电子新生态

从点亮未来座舱的OLED显示,到为激光雷达注入“感知之魂”的dToF芯片;从普及智能视野的流媒体后视镜后装方案,到卡位800V高压快充时代的电驱SiC前瞻布局,上海海思的汽车电子战略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 深度垂直整合: 依托自身在芯片设计、尤其是底层“根技术”(如激光器、探测器、显示驱动、高速接口、AI处理、功率半导体设计)上的长期积累,提供从核心芯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支持,构建技术护城河。
  • 跨域技术融合: 将消费电子、通信、计算领域积累的音视频处理、AI计算、高速联接、操作系统生态(鸿蒙)能力,无缝迁移并深度适配汽车场景的需求(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实现技术协同效应最大化。
  • 全栈式布局: 覆盖智能座舱(显示、交互)、智能驾驶(感知)、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四大核心领域,致力于提供覆盖汽车电子智能化主战场的完整解决方案,满足主机厂“一站式”技术需求。
  • 前后装协同并进: 通过后装市场快速验证技术、理解用户、打磨产品,同时瞄准前装高端增量市场,实现技术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渗透。

上海海思的强势入局,绝非简单的赛道增加者。它携带着通信与计算巨头的技术基因,以底层芯片创新为矛,以跨域技术融合为盾,正在打破汽车电子传统供应链的边界,重构技术生态格局。其布局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行业前沿趋势(OLED显示、dToF感知、SiC电驱)的精准卡位,预示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正在加速补强。当“中国芯”深度赋能智能汽车的“眼”(感知)、“脑”(计算)、“屏”(交互)、“心”(电驱),一场由内而外的智能化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驾驶舱的视觉震撼、精准感知的安全保障、高效驱动的澎湃动力,其底层脉动,或将越来越多地由这颗来自上海的“芯”脏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