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在成立17年后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时,中国新势力品牌蔚来正以更快的节奏向盈利目标发起冲刺。蔚来CEO李斌在最新财报会议上直言:“2025年四季度,蔚来将真正进入收获期。”这一宣言的背后,是全年销量翻番至44万辆的野心,以及一场涉及全产业链的深层变革。
从亏损到盈利: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24年财报显示,蔚来全年营收556.2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净亏损仍达207.2亿元。面对外界质疑,李斌却展现出罕见的笃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盈利路径。”这份底气源于一组关键数据——蔚来第四季度整车毛利率回升至11.9%,较三季度提升4.6个百分点,距离2021年20%的毛利率峰值越来越近。
支撑这份信心的是一套组合拳:2025年将交付的9款新车中,既有基于NT3.0平台打造的全新车型,也有针对大众市场的子品牌“萤火虫”。内部人士透露,新平台车型的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80%,研发成本降低30%,这为李斌提出的“单车型销量过10万”目标铺平道路。
供应链革命:每个螺丝都要“算账”
在合肥制造基地,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蔚来将供应链管理细化到“最小经营单元”,每个车间、每条产线甚至每台设备都需要独立核算。这种被内部称为“毛细血管级”的成本管控,使得电池包生产成本较2023年下降18%,车身焊接工序效率提升27%。
“我们要求工程师用‘卖白菜’的心态做研发。”蔚来高级副总裁曾澍湘坦言,新推行的CBU(基本经营单元)制度下,每个项目团队必须提交详细的投资回报率测算表,即便是充电桩布局也要精确计算单桩日均服务频次。这种近乎苛刻的财务纪律,让蔚来的期间费用率从2023年的32.7%降至25.1%。
换电站的数学题: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单元
曾被诟病“烧钱”的换电站网络,正在成为盈利方程式里的关键变量。截至2024年底,蔚来建成2358座换电站,单站日均换电次数从56次提升至82次。按照李斌的测算,当单站日服务量突破100次时,换电站将实现正向现金流。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能源网络正在衍生出新商业模式——与中石化合作的二代换电站已开始向第三方品牌开放,仅此项服务在2024年Q4就创造1.2亿元收入。
智能驾驶的变现密码
在最新款ET9上,蔚来首次将NAD(蔚来自动驾驶)系统作为订阅服务,标价680元/月。这个看似平常的商业决策,实则暗藏玄机:当用户基盘突破50万时,仅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每年就能带来40亿元收入。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搭载的5颗英伟达Orin X芯片和超感激光雷达,使蔚来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舱驾一体”算力共享的车企,硬件复用率提升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15%。
资本市场的耐心考验
尽管李斌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但资本市场仍存疑虑。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指出,蔚来要实现44万辆销量目标,意味着月均交付要比2024年增长83%。不过,手握452亿元现金储备的蔚来显然有备而来:与长安、吉利共建的换电联盟已接入超过120万辆第三方车辆,电池资产公司中创新航的入股则锁定了未来三年的核心供应。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困局时,蔚来的盈利路线图或许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李斌在财报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布“2025年四季度见分晓”时,这个成立仅9年的中国品牌正在向世界证明:智能电动车的盈利困局,或许真的到了破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