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集团,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由标致雪铁龙(PSA)和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合并而成,其产品线覆盖Jeep、标致、雪铁龙等多个知名品牌。近年来,集团一直将氢燃料电池技术视为商用车领域的关键布局,尤其是在欧洲市场,氢燃料被寄予厚望,能提供比纯电动车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加注速度,理论上适合物流和运输行业。然而,这一技术路径如今被无情斩断。根据最新官方声明,Stellantis决定终止所有氢燃料电池开发项目,原因直指三大痛点:氢燃料加注基础设施严重匮乏、高昂的资本投入风险,以及消费者购买激励措施的不足。集团高层预测,氢燃料动力轻型商用车在2030年前不会被市场广泛接受,因此果断停止新一代氢燃料商用车型的推出,并取消了原定于今年夏天在法国Hordain和波兰Gliwice工厂的量产计划。这一决策不仅标志着技术路线的剧变,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对氢燃料经济性的深刻质疑。
终止氢燃料电池开发的决定,源于对市场现实的冷峻评估。Stellantis集团欧洲区首席运营官Jean-Philippe Imparato在公开声明中强调,氢动力市场本质上仍是一个小众领域,缺乏中期的经济可持续性。他指出,尽管氢燃料在理论上具备零排放优势,但实际运营中面临巨大障碍。首先,基础设施的匮乏是关键瓶颈——欧洲的氢燃料加注站数量不足200座,远低于电动车的数十万充电桩,这导致车队运营商面临加注难题,大幅推高了使用成本。其次,高资本投入成为沉重负担:开发氢燃料电池系统需数十亿欧元研发资金,而规模化生产则依赖昂贵的供应链,如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技术。相比之下,电动车的电池成本正快速下降,让氢燃料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最后,消费者激励措施不足——政府补贴多集中在电动车领域,氢燃料车型的购买激励微乎其微,导致市场需求疲软。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氢燃料车销量仅约1.5万辆,而电动车突破1000万辆,Stellantis基于这些数据判定,继续投资氢燃料无异于商业自杀。因此,集团将资源转向电动和混动技术,以现有产品如标致e-Expert电动厢式车为基础,加速推进零排放战略。
这一战略转向对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产生了连锁反应,但Stellantis采取了稳健的应对措施。集团明确表示,终止项目不会影响旗下生产基地的员工,所有与氢技术相关的研发团队将被重新分配至其他高优先级项目,如电池电动车的开发或混动系统优化。这体现了公司对人力资源的负责任态度,避免了大规模裁员风险。同时,Stellantis已与合资公司Symbio(专注于氢燃料系统的企业)的其他股东展开紧急讨论,以评估市场影响并维护Symbio的最大利益。Symbio由Stellantis、佛吉亚(Faurecia)和米其林共同持股,这一变动可能引发股权结构调整或业务转型。分析师指出,此举虽保护了Symbio的短期稳定,但长远看,Stellantis的退出可能削弱Symbio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当竞争对手如丰田和现代仍在加码氢燃料投资时。Stellantis的决策凸显了行业整合的残酷性:在资源有限的时代,车企必须聚焦核心优势,避免分散精力于高风险领域。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Stellantis的氢燃料撤退反映了汽车行业的战略洗牌。Jean-Philippe Imparato强调,公司必须做出“明确和负责任的选择”以保持竞争力,这指向了电动和混动技术的绝对主导地位。当前,电动车市场正以指数级增长,欧洲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20%,而Stellantis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占全球销量的70%。集团已推出多款成功车型,如纯电动的菲亚特Ducato和混动版的标致308,这些产品在成本、续航和基础设施支持上均碾压氢燃料选项。行业对比更强化了这一趋势:丰田虽坚持氢燃料路线,但其Mirai轿车销量惨淡;现代虽在商用车领域布局,却面临同样基础设施挑战。相反,特斯拉和大众等巨头在电动车领域的成功,证明集中资源是关键。专家分析,Stellantis的决策可能加速氢燃料的没落——据国际能源署报告,氢燃料在轻型商用车市场的份额预计到2030年将不足1%,而电动车将突破30%。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资本效率的博弈:投资1欧元于氢燃料研发,回报率远低于电动技术。
展望未来,Stellantis的战略重心将彻底转向电动化和混动化,为汽车能源革命铺就新路径。集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00亿欧元,用于电池技术研发和充电网络建设,目标是在2025年前推出30款全新电动车型。这一转向不仅响应了欧盟严格的碳排放法规(要求2035年新车零排放),更抓住了消费者对便捷、低成本绿色出行的需求。尽管氢燃料在重型卡车或工业领域仍有潜力,但Stellantis的退出警示行业:在轻型商用车市场,电动化已成不可逆趋势。最终,这一决策将推动汽车工业加速向可持续未来迈进,而Stellantis作为先行者,或将在电动浪潮中重塑全球格局。